磴口县创造全国沙地玉米亩产纪录
“这一成绩得益于磴口县创新集成的‘玉米密植精准调控高产栽培技术’,形成‘密度突破+精准水肥+机械集成’的绿色高产模式,成为全国沙漠地区粮食增产与生态保护协同发展的典型范例。”中国农科院研究员、农业农村部玉米单产提升工程专家指导组组长李少昆介绍。
“这一成绩得益于磴口县创新集成的‘玉米密植精准调控高产栽培技术’,形成‘密度突破+精准水肥+机械集成’的绿色高产模式,成为全国沙漠地区粮食增产与生态保护协同发展的典型范例。”中国农科院研究员、农业农村部玉米单产提升工程专家指导组组长李少昆介绍。
“这一成绩得益于磴口县创新集成的‘玉米密植精准调控高产栽培技术’,形成‘密度突破+精准水肥+机械集成’的绿色高产模式,成为全国沙漠地区粮食增产与生态保护协同发展的典型范例。”中国农科院研究员、农业农村部玉米单产提升工程专家指导组组长李少昆介绍。
金秋时节,硕果飘香。在会泽县娜姑镇乐里村的玉米田里,玉米棒颗粒饱满、色泽金黄,传递着丰收的喜悦。日前,经专家现场实收测产,由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刘永红研究员、张永军研究员、高世斌教授、崔丽娜副研究员、黄吉美研究员领办的玉米高产攻关田,平均亩产达1310.6
金秋时节,硕果飘香。在会泽县娜姑镇乐里村的玉米田里,玉米棒颗粒饱满、色泽金黄,传递着丰收的喜悦。日前,经专家现场实收测产,由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刘永红研究员、张永军研究员、高世斌教授、崔丽娜副研究员、黄吉美研究员领办的玉米高产攻关田,平均亩产达1310.6
10月11日,巴彦淖尔市百万亩吨粮田实收测产验收会召开。经测产,该市百亩玉米高产田亩产1480.34公斤、千亩玉米高产田亩产1421.77公斤,均刷新自治区玉米单产纪录。
初秋的内蒙古通辽市,一望无际的玉米地犹如广袤的绿色海洋,植株整齐挺拔,在微风中泛起层层绿浪。与过去不同的是,这片“海洋”比以往更为浓密——每亩地足足有6000株到7000株玉米,而传统种植只有4000余株。
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科普正以更加生动多元的形式融入公众生活。广大科普工作者或深入一线,或在网络上通过短视频、直播等形式开展科普活动。通过多形态、接地气的讲解展示,让专业科学知识变得通俗易懂,生动有趣。正逢首个全国科普月,我们邀请了五位科普工作者,请他们讲
图①:徐星(右一)在江苏省常州市中华恐龙园开展科普讲座。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供图 图②:李治中在清华大学讲授“癌症与社会”通识课。 李治中供图 图③:陈征(右一)在中国科技馆“科学方法特训营”引导中学生完成工程任务挑战。 中国科技馆供图 图④:
在通辽市玉米科技示范田里,种植大户李静蹲下身,指尖划过整齐的玉米株:“以前一亩种4000株就不敢多了,现在用玉米密植精准调控高产技术,亩保苗6000到6500株,穗子还这么大,秋收最少多收200公斤!”
8月底的内蒙古通辽,秋阳褪去了盛夏的燥热,沉甸甸的玉米穗压弯了秸秆。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李少昆俯身于玉米株间,查看玉米籽粒的灌浆程度,又拿起卷尺仔细测量。“秋收时节,每根成熟的玉米都是我的奖状。”他说。
近日,2024年度全国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名单发布。其中,科技志愿服务成为一抹亮色。中国电子学会科技志愿者总队成员、中国电子学会“烛光义教”公益活动创始人沙有威,中国科技馆志愿服务总队骨干志愿者陈征等入选“最美志愿者”。吉林农业大学科技小院专家服务团
7月31日,中共中央社会工作部发布2024年度全国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名单,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李少昆研究员作为农业农村部中国农业科学院“田间课堂”科技小分队骨干志愿者荣获全国“最美志愿者”荣誉称号。